萧山区靖江街道全面构建“救援圈-辐射点-监测网”三级应急响应体系
发布日期: 2025-08-06 09:22 浏览次数: 来源:杭州市应急宣教和保障中心

萧山区靖江街道紧紧围绕应消站、专职队提质升级省市民生实事,立足实战需求,通过系统规划、机制创新与精准布防等措施,全面构建以“救援圈-辐射点-监测网”为核心架构的三级应急消防响应机制,有效提升基层应急消防管理与初期火灾扑救效能。

一是系统布防,全域联动。一是筑牢“5分钟救援圈”,夯实基层救援根基。即5分钟内街道专职消防队到达现场展开应急消防救援。结合辖区建筑密度、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及风险点等因素,以街道专职消防队为主要力量,聚焦队伍信息整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等核心内容,全力打造全域“5分钟救援圈”的应急响应体系,筑牢快速处置的基准防线。二是布好“3分钟辐射点”,精准填补响应盲区。即3分钟内至少有一支区域微站到达现场展开先期应急处置。依据“快速响应、辐射均衡、填补空白”的站点选址模型,结合行政区域特点和业态分布,在东桥(东)、靖美(中)、圆通(北)三处重点区域增设区域微站,辅以申通微站,辐射周边村社,形成全域“3分钟辐射点”覆盖网络,确保初期处置迅速有效。三是织密“1分钟监测网”,实时掌控全域动态。即发现火情后,村社微站1分钟内完成出警和“吹哨预警”。下辖17个村社已实现微站全覆盖,由消防安全员任站长,退役军人、志愿者、村(居)民代表等社会力量参与日常巡查联防,实现“隐患即发现、即上报、即处置”,基本达成全域动态实时监测、高效上报处置的管理目标。

二是机制赋能,平战淬锋。一是配齐应急保障设备设施。3个区域微站按《基层消防应急装备配置指南》配备小型消防车、防护装备、灭火及破拆器材,村社微站配备相应装备器械,严格执行“装备日常巡检+即时维护”制度,确保装备处于“即战可用”状态。二是加强专业人员能力建设。采用“3名专业队员全职常驻+村社微站协同”的人员结构,实施“月度技能轮训+季度综合演练+年度联合练兵”的能力提升机制,执行“核心队员24小时值班备勤+志愿力量快速响应”的平战转换工作制,充分激活村社志愿力量巡防效能。三是构建多级联动指挥体系。构建“应急消防管理站-专职消防队-微型站”三级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的指挥体系,明确村社微站“吹哨预警”(动态监测)和区域微站“救早灭小”(初期处置)的职能定位,建立层级化应急响应流程与跨单元联合处置规程(如联勤值守、协同作战方案)。

三是协同响应,效能提升。一是响应速度实现突破。成功实现辖区任意点位“1分钟响应出动、3分钟到场处置、5分钟救援灭火”的高效应急响应机制,精准把握火灾黄金抢救期。二是初期应急处置前移。靖美区域微站7月成功处置小石桥社区沿街商铺火情等实战案例印证微站“先期控制、遏制灾变”的核心作用。三是基层安全韧性增强。村社微站兼具“防火宣传平台”“流动预警哨点”“社区风险巡查队”等多重平战结合角色,显著提升基层应急响应体系的前端预警功能与基础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