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区县动态
余杭区“数字孪生”多端融合打造应急救援新范式
发布日期: 2025-02-21  17:26 浏览次数: 来源:杭州市应急管理局

聚焦“平急两用”国家战略导向,余杭区以“训练基地+”为枢纽,创新实施“标准筑基、数智强链、协同提效”三大工程,建成覆盖全域的“1+3+N”现代化应急矩阵,形成“风险秒级感知-指令精准派发-力量高效集结”全链条指挥闭环。截至2025年2月,全区建成综合性训练基地2处、村镇分训中心12个,年均开展应急演练206余场次,培养专业救援队员及志愿者4680人次,实现从单一灾种处置向综合救援的转型升级。

一是数字基建+场景练兵:打造全灾种实战实训综合体。立足“全场景、全要素、全流程”目标,建成67800平方米训练基地,配套食宿教学设施、山地救援实训区、ATV搜救实训区等7大功能区块,同步配备红外热成像仪、无人机、卫星电话、ATV全地形越野车等专业救援装备10套。设置山区人员被困突发场景,规划6条搜救路线,利用奥维互动地图软件实时指挥、掌控、追踪各个队员位置和搜救动态。2024年开展专项演练7场次。构建“基础理论-专项技能-综合演练”三阶递进教学模式,涵盖山地搜救概论、山地搜救援装备介绍、山地一线搜救技术和分析、户外模拟搜救和GPS运用等课程内容。深化“盲演+夜战”实战化教学模式,2024年度开展无脚本演练18场次,夜间实战训练覆盖率提升至75%。实施“青蓝结对”培养计划,组建民间救援队专家构成的导师团队,建立“理论测试+实操考核+综合评估”准入机制,确保专业人才培训合格率达100%。

二是平战融合+单元作战:锻造“一专多能”应急救援铁军。建立“专业队主攻+社会队协同”联训机制,将救援单元细分为侦检、破拆、救护等12个功能单元,开发模块化训练标准。2024年组织村社干部、网格员开展“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1200余人次,形成“黄金1小时”应急响应救援圈。构建实战实训“三维考评”体系,从个人技能考核、团队协作评估、红蓝对抗比武三个维度量化考核,形成专业化救援人才成长闭环。定期组织跨灾种全要素拉练,检验多灾种协同处置效能。深化多部门联训机制,每季度组织公安、消防等队伍开展全要素拉练,在2024年“应急使命”演练中,实现水域救援、工程抢险等专业队伍分秒驰援,疏导管控和通信保障分队同步出动,高标完成险情评估、涝水强排等8大项41小项演习内容。联动公安、消防等8部门建立“半小时应急圈”。 

三是云端赋能+空地联动:构建全域可视化指挥调度中枢。依托“城市大脑”建成数字孪生指挥平台,归集公安、水利、气象等7部门12亿条数据,实现救援力量、物资仓库、避灾场所“一图统览”。突发事件处置时,可自动研判周边1km、2km、5km范围内周边摄像头、飞机取水点应急资源分布,实现“风险隐患、救援力量、处置方案”一张图呈现。建立空地联动协作机制。成立无人机巡查组,配备单兵图传设备24套、移动布控球12个,重点消除山区、老旧城区等监控盲区。以无人机+单兵调度双轨协同,快速侦查、监测、研判险情现场情况,实时回传现场画面,为指挥中心研判-部署-决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撑。创新“气象+地质”双预警机制,对重点区域实施24小时立体监测。在水库河道水位、地质灾害风险点等关键部位安装智能感知设备,构建智慧防控“云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