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共有高等学校19所,在校师生17万余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4.4万余辆,整治前电动自行车风险隐患集中突出。为进一步做好校园电动自行车全流程管控,西湖区积极建立由消防、交警、市场监管、属地镇街与各高校组成的“平安守护联盟”,倾力打造高校电动自行车安全矩阵。
一是“疏堵结合”强管理,精细服务促提升。对高校周边26家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进行集中清查,进一步净化主要购车渠道,杜绝非标车流入校园。浙江科技大学依托电动自行车管理系统,在校内各出入口设卡,共计拦截超标车、改装车417辆次。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进一步完善校内电动车“白名单”机制,引入800余辆共享电动自行车、6000余辆共享单车供师生使用,优化校园巴士路线,以便捷多元的出行方式降低师生个人电动自行车存量。各高校在“毕业季”强化安全宣导,鼓励学生将电动自行车邮寄回家,降低回收车安全风险,对2759辆废弃无主的“僵尸车”进行集中清理。
二是“行停有道”严规范,自主创新引风尚。各高校纷纷推行“一车一人一号牌,无牌禁用,违规消牌”的校内牌制度。实行积分制管理,浙江外国语学院自主开发了电动自行车备案和管理智慧平台,每辆电动自行车给予12分的校内分,分数扣完可通过平台在线学习消防和交通安全知识,加回校内分。强化通行证管理,浙江科技大学制定了《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试行)》,对乱停乱放和违规充电的车辆进行记录,达到或超过6次的,收回校园通行证并禁止进入校园。
三是“智治领航”开新局,赋能助力添能量。全区建立校园电动自行车监管和智能充电监测双管齐下的治理新模式:各高校在重要实验室、办公场所、宿舍区划定了138处禁停区;推动非宿舍区架空层逐步增设防火分隔、烟感、喷淋、监控等设施;通过挖掘地面停车位、改造空地、硬化绿地等形式新增室外停车区域145处;将31处原有架空层停车点转变为文印中心或休闲空间等,还架空层于广大师生;推行智慧充电管理系统,新增智能充电桩1347个,实现自动断电和电池监测报警实时监测。各高校积极开展开学季的“第一课”与“第一练”,增设电动自行车起火模拟场景,提升校方的初期火灾处置与消防安全避险能力。强化激励表彰,通过表彰“校园安全有心人”等方式,引导师生参与到校园电动自行车安全整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