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749492940/2024-04858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成文日期:

    2024-07-17

  • 发文机关:

    市应急管理局(市安委办)

  • 发布日期:

    2024-07-17

  • 体裁分类:

    其他

  • 主题分类:

    应急管理

上城区以“12535”自然灾害防控机制推进防汛抗旱工作走深走实
发布日期: 2024-07-17 10:08 浏览次数: 来源:杭州市应急管理局

上城区以省应急管理厅“一地创新、全省共享”试点应用为契机,构建“12535”自然灾害防控机制,实现一键直达、风险管控、应急处置,有效提升全区自然灾害整体协同、一体作战能力。上城区被省防指评为防汛防台标准化建设优秀单位,红梅社区等29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李宁体育园等避灾安置场所受到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领导等多次调研肯定。

一是强化联合指挥统筹调度,构建大减灾大防控体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专题研究部署防汛防台、防灾减灾和极端天气防御应对,完善区、街道、社区(村)三级责任体系。按照“1833”联合指挥体系要求,制定《上城区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方案》《上城区暴雨(含短临强降雨)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区应急管理局防汛防台应急响应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流程。区联合指挥部专门设置作战指挥室,制定防汛指挥要素图、重点风险管控图,编制防汛防台应急响应要点和清单,明确各级预警和响应等级措施,强化各级责任人第一时间叫应叫醒和风险隐患管控到位。今年梅汛期响应期间,区防指按照1833体系,立即建立综合协调组、综合秘书组、值守保障组、宣传保障组适时进驻防指,按照每日定时会商和预警会商,及时下发“三张单”督促工作落实。梅汛期,区防指下发工作提示单12份,指令单1份。

二是深化数字赋能流程再造,完善“12535”防控机制。全区加强城市内涝数字化改革应用升级,自然灾害防控工作全面融入基层治理“141”体系,集成城市内涝、防灾减灾、安全生产、视频视联等功能模块,嵌入气象、台风、内涝、河道四个专业监测系统,形成1个“城市安全应急大脑”统筹指挥。全面摸排各类风险底数,形成地质灾害、城市内涝、住房建设、海塘河网、城市管理等五大类“风险底数清单”,细分18种情景落实风险防范和排查措施,按照管控等级建立“重点隐患管控清单”,落实全域闭环管控。以联合指挥、预警预报、应急响应、风险管控、救援处置五项重点流程,一键发送“提示、预警、指令”三张单,按照预警和阈值自动触发闭环管控风险,实现区街社网格智能联动协同处置,现场处置和信息报告实时科学快速。针对暴雨、大风、地质灾害3种预警,按照黄橙红3色预警,通过消息、电话、视频等“3个一”手段,及时叫醒叫应防汛责任人,全区各级责任人快速落实到位。梅汛期,及时处置道路短时积水139件,树木倒伏40件,实现3分钟内自动浙政钉、短信通知防汛责任人共27180人次,其中基层防汛责任人20286人次,社会面防汛责任人6894人次。

三是聚焦实战实效夯实基础,提升全民防灾减灾素养。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等为契机,针对城区城市内涝、地质灾害、老旧危房等重点领域,区联合指挥部加强应急救援实战演练。近年来,我区培育成立社会应急救援队伍10支,参与“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厂”宣教活动143场次,培训人数超2万余人次,助力全民安全素养提升。民安、蓝天等救援队积极参与山林、水域、城市等搜救18次,救出人员15名,有力支撑救援后勤保障,护航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区投入经费1000余万元,用于避灾安置场所、物资设备、队伍建设等。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应急物资仓库215个,分区域建立区级应急物资仓库4处,建设规范化避灾安置点193个,规划率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