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区县动态
淳安县打好“快转”“暖留”“慢回”人员转移避险组合拳筑牢防汛安全底线
发布日期: 2024-07-10  17:02 浏览次数: 来源:杭州市应急宣教和保障中心

淳安县围绕“不死人、少伤人”目标,在实战中推进“1833”联合指挥体系一体贯通,建立“村镇为战”最小作战单元,把人员转移避险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创新“888”巡查机制、落实贴心保障、执行“两张票”等举措,打好“快转”“暖留”“慢回”组合拳,做到涉险区域人员应转尽转,保障转移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坚决防止“漏管”“脱管”“回流”现象。

一是创新“888”巡查机制,推动涉险人员“快转”。梳理8类风险要点,实现灾害快速认定。组织规资、水利、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提前研判制定地质灾害、山洪、高水位运行等风险区图斑、范围,邀请业内权威专家梳理出山体出现裂缝、山体土层厚度大于3米、切坡高于5米、切坡低于5.0米且土层厚度大于3米、挡墙出现外鼓、屋后山体渗流水、正对山沟谷口的房屋、屋后山体有凸出石头8类地质灾害风险要点,指导乡镇快速建立风险区转移人员清单,为人员转移争取最大提前量。突出8个重点部位,实现隐患快速排查。结合淳安实际,围绕河道桥梁、裸露山坡、危旧房、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风险点、临水临崖易落石道路、两山夹一沟村落、切坡建房8个重点部位,开展拉网式排查,梳理不放心点位3829处,并纳入管控清单,确保底数明晰。同时,启动城区、农村高水位运行应对方案,按照千岛湖106米、107.5米、108.4米三个节点水位,排摸出城区风险隐患点48个、19个沿湖乡镇应转2044人,对点位和人员均建立“一村一方案”“一点一方案”,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汇聚8方巡查力量,实现人员快速转移。统筹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专家、省桥梁地质专家、市地质灾害专家、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管干部防汛服务组、县级部门下派力量、乡镇干部、村党员干部8个方面力量,围绕关键点位,开展全域巡查,提升风险辨识、隐患处置效能。邀请省地质院等33位专家,深入地质灾害点、危旧房屋等风险区域“把脉问诊”,指导乡镇开展专业巡查。组建由防汛经验丰富县管干部担任组长的防汛工作督导服务组,组织251名机关工作人员和5200余名镇村干部,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人员快速转移。截至目前,累计出动巡查力量4.58万人次,确保隐患排查无死角、人员无伤亡。

二是落实“贴心”保障,推动安置人员“暖留”。加强物资供应,满足基本需求。提前排摸各乡镇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将县级应急物资及救援人员前置储备和布点。积极争取省市防汛物资6.6万余件,启动快速运输流程,确保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充足。简化调拨流程,累计调派27车次,向各乡镇发放防汛物资4.26万件。以保障转移人员基本生活需求为核心,向7个重点乡镇配送生活物资11.17万件、生猪肉0.71万斤、大米1.62万斤、油0.33万斤。推行同吃同住,解决关键小事。建立启用集中安置点181个,全面推行镇村干部与转移群众同吃同住,随时解决转移人员的关键小事。针对转移人员“一老一小”群体多的现状,在每个集中安置点均建立由镇村干部、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乡镇学校老师为主要群体的服务小组,开展送药、陪伴等活动,并实时将转移人员现状通过视频、电话等形式传达给其在外子女,在外子女第一时间了解家人生活状态,有效缓解不安情况。细化暖心举措,实现安心安置。镇村发挥属地管理责任,聚焦转移群众的急难愁盼,结合实际提供暖心服务,让转移人员安心留下来。如该县临岐镇发挥中药材小镇特色,组织工作人员给安置点群众带来“健康大礼包”,开展“理疗+食疗”“讲座+问诊”,赢得群众一致点赞;屏门乡以“来料加工”为切口,开展现场培训,让转移人员不仅打发了空闲时间,还收获了物质奖励;鸠坑乡组织转移人员观看避灾成功案例、科普视频等,推广防灾减灾知识,提升群众自救意识。

三是执行“两张票”政策,推动转移人员“慢回”。建立“两级安全评估”制度。快速组建汛期转移人员返回居住房屋县乡两级安全评估小组,抢抓雨停空隙,第一时间对转移人员原有房屋进行分类梳理,逐户逐幢进行安全评估。同时,明确“房屋所在乡镇区域雨止满24小时,属于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或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房屋须满48小时”的最早返回时间标准,指导乡镇做好转移人员返回相关工作。截至目前,排摸出74个自然村162户208人因房屋安全问题暂时不能返回,由住建等部门制定一户一措施,开展精准帮扶。建立“返回双审双票”制度。将“可以居住”作为转移人员返回的唯一标准,根据评估结果,严格落实《房屋安全现场评估表》避灾安置点乡镇负责人及村主要负责人签字双审核制度,经审核确认“同意返回”,转移人员方可持《转移人员返回居住审核单》安全返家。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综合县乡两级安全评估小组意见,借力专家力量,分级分类对存在居住风险的房屋进行销号管理。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快速启动安全性鉴定程序,采取安全加固、综合治理等解危措施;针对存在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的房屋,及时开展综合治理;针对无法治理解危的房屋,则采取转移集聚等方式另行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