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区县动态
桐庐县借“公益诉讼之力”破县域电动自行车隐患治理难题
发布日期: 2024-06-14  17:05 浏览次数: 来源:杭州市应急管理局

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大幅度提升。桐庐县结合本区域特点,聚焦电动自行车领域重点、难点、堵点,坚持系统共治、联动治理的思路,以“公益诉讼检察+”履职模式为抓手,以充换电柜为切口,跨部门、行业、领域深化开展专项监督,形成监管合力。

一是坚持实际出发,下好调查研究“先手棋”。组织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领域检察公益诉讼专项行动”,现场走访住宅小区、商厦、工业园区附近充换场所,发现存在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等传统消防安全问题;统计分析杭州市近4年电动自行车火灾起因,发现电池故障共418起、充电线路和线路故障384起,车内物品自燃等115起,碰撞起火12起,占比分别为45.00%、41.33%、12.38%、1.29%;在此基础上,召集职能部门、属地乡镇、充换电运营商以及骑手代表参与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治理公益诉讼圆桌会,共同会诊电动自行车安全中的难点、瓶颈问题。

二是坚持合力共治,压实监督闭环“责任链”。邀请县检察院参加全县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专班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县交运局牵头推进“以换代充”等工作,县住建局负责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的新建、改建、扩建等工作;县安委会与检察院协同发力,发挥监督指导服务的作用,通过下发检察建议书、磋商函等形式督促监管部门、属地镇街整改电动自行车领域的多类安全隐患;质量安全组、非法改装组、集中使用行业组、充停场所组、消防安全组等工作小组共计检查电动自行车有关点位1221家次,发现隐患396个,整改隐患377个,剩余19个均已落实管控。

三是坚持规范发展,打好法治建设“组合拳”。县安委会和县检察院协同对照《浙江省电动自行车充停、充换场所建设技术导则》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商讨电柜选址、线路布局、防火分隔、安全疏散等事宜,明确电动自行车充停区管理人员职责。运用执法处罚等手段,对电动自行车质量不过关、违规停放充放电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办理有关处罚案件1380起,罚款4.752万元,形成专项整治工作的强大执法震慑。接下来,桐庐县将统筹合力,聚焦选址、审批、建设、使用、维护全流程,制定出台《桐庐县电动自行车领域充换柜安全管理办法》,形成电动自行车充换电监管的“桐庐方案”,系统、长效治理县域内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隐患。

四是坚持主体意识,树立群防群治“风向标”。以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为依托,激发企业自警自省,加强安全技术投入,增强安全生产内生动力的同时,逐步推动充换电柜向广大市民普及并督促加强常态化、智能化监管。在县域主流媒体高频次播放“电动自行车宣教”科普视频,加大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宣教的密集度、覆盖度,进一步强化电动自行车安全防范意识;开展共商共管议事会,面对面向社区居民代表解读电动自行车安全注意事项和常态化使用管控办法。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曝光一批非法改装、违规售卖等电动自行车领域违法违规案件,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意识和群防群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