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连续5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的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县市区连续5年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的事故灾难、自然灾害;一旦发生相应事故,捧回的“安全发展鼎”即被收回,前期累计年限归零……稳稳地守住安全底线,对于一座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来说,不可不谓“千斤重担系于一身”。
近日,杭州及下辖西湖、滨江、余杭、钱塘4个区首度捧回浙江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安全发展铜鼎”。这离不开当地“五年如一日”,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根本遵循,紧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风险,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安全问题,有力有序有效化解一系列重大安全风险,聚心聚力聚势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持续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逐步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工作格局”。
赛事保障毫不含糊 统筹机制临危不乱
潮起钱塘江,澎湃亚细亚。2023年,杭州因成功举办第19届亚运会而举世瞩目,并为世人留下了美好的亚运盛会记忆和人间天堂印象。在这场安全应急的大考中,杭州不仅交出了高分答卷,也为大型赛事的安保工作积攒了宝贵的经验:
在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基础上,有效整合行业部门应急值守力量,组建城市安全值班值守专班,市、县两级贯通运行城市安全值班值守机制,形成“应急值守更到位、信息报送更及时、应急指挥更有力”工作格局;创新出台《乡镇、村社短临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对双十条工作举措(试行)》,解决短临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对难点痛点问题,真正发挥“乡自为战、村自为战”作用;探索建立“60日隐患暗访督办闭环法”并持续深化运行,紧盯事故易发多发重点领域,对事故隐患进行常态化排查和穷追猛打,做到隐患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治理、第一时间销号,为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举办这样一场备受瞩目的国际赛会,光有忧虑意识显然不够,杭州采用科学的动态布局实施精准防控:聚焦易发多发群死群伤事故的重点单位、县乡村重点区域,在假期及赛时重点时段,对照重大项目、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四重清单”开展包干下沉督导,清单化推动风险精准防控;此外,充分利用数字优势,开发集成综合预警、风险防控、预案演练、应急处突为一体的“亚运一张图”,上线重点区域、重点领域“一本账”,“平战一体”加强亚运公共安全全过程管控;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相关区县市专班开展先期应急处置的基础上,同步通过可视网络或设备进行联网,视情协调相关行业部门调派力量共同开展应急处置,已基本实现城市“135救援圈”和农村“15分钟救援圈”的到场处置。
亚运会后,杭州迎来了演唱会等大型赛事密集举办的黄金期。截至目前,“大小莲花”共举办赛演、企业活动17场,总观众人数超过48万人。尤其是4月18日—21日,“大莲花”举办的演唱会,不仅场内座无虚席,连场外都挤满了许多没有抢到票的市民和游客。为此,杭州市及滨江区聚力做好“前、中、后”三篇文章,为演唱会平稳进行保驾护航。
首先,要求主承办方报备方案,并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委派第三方安全服务机构专家驻场对舞台进场搭建进行全程监管,其间共发现问题隐患32处,均已要求舞台搭建方立即整改;建委、公安、消防等部门针对临时设施、消防通道等方面开展专项检查,确保场馆设施安全。活动期间,开展常态化值班值守,组织21家单位以“线上+线下”模式开展24小时值班;每日演唱会结束后,利用“天网”工程,紧盯观众撤场工作,对于撤场中出现的堵点,及时联系疏通,确保观众退场安全;4月21日活动结束后,及时联系演唱会主承办方,明确撤场时间及撤场要求,安排专人全程监管拆台撤场,确保平安闭环。
正是因为有了亚运安保经验的“压阵”,在“全过程强化演唱会应急保障”方面,杭州在严阵以待的同时底气十足。尤其是“大莲花”所在的滨江区,依靠科学的排兵布阵和一线的指挥调度,每逢大型演唱会就集结执法人员,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为核心区进行布控,明确责任区域划分,细化巡查管控到人;同时,通过“现场指挥部驻点+体育场内步巡”分片分段管控的方式,持续坚守到演唱会结束观众散场。此外,每日演唱会结束后,现场指挥部都会召开复盘会,研判明日管控形势,优化调整执法力量部署,确保演唱会期间安全形势稳定。
壮大基层应急力量 专项整治渐入佳境
余杭区良渚街道是典型的城郊接合部,下辖46个村社,服务人口近60万。近年来,街道围绕全力构建“1中心+5片区+46村社”立体应急消防格局,并建立健全应急消防管理站统筹机制,“一个口子”开展安全生产、防汛防台、森林防灭火、消防等应急管理全领域监管。去年以来,街道不仅顺利完成良渚亚运火种采集安保等重要任务,辖区内生产安全事故与火警、火灾数还实现了“三下降”。
良渚街道的相关做法,只是杭州持续构建搭稳基层消防应急治理体系“四梁八柱”的典型案例之一——出台《杭州市基层应急消防管理站建设规范(试行)》《杭州市达标应急消防管理站规范化创建评定办法》《杭州市基层应急消防管理站工作规范》等标准规范,通过“三年改造提升计划”,推动落实“四个一”工作机制……目前杭州全市194个乡镇(街道)、功能区,已建成184个基层应急消防管理市级达标站,并通过实施现代社区应急体系建设“1433”路径,逐步实现从乡镇(街道)向村(社区)延伸。
聚焦基层末梢,滨江区通过推进体系建设、落实排查整治、强化预警叫应等方式,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打通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该区还以民兵、专职消防救援队为主力,水利、电力、建设等部门专业技术抢险力量为支撑,同时整合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物业人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全区67个社区全部组建了一支30人的应急突击队,确保遇到突发险情时能够第一时间开展救援。
危化品行业整治方面,杭州市积极开展危化品使用企业专项整治,钱塘区应急管理局重点围绕企业危化品储存和使用场所是否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企业是否严格落实安全评价报告、专家意见书的整改内容等内容进行检查,并坚持“有感服务”,以“送检上门”的形式,带领专家团队入企开展服务,帮助企业进一步了解生产安全现状,指导企业完成安全隐患整改、应急预案修订等;同时,坚持“无感监管”,在送服务上门的同时尽量不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数字赋能大显身手 智慧应急持续迭代
在数字化改革的东风吹拂下,杭州系统推进智慧应急建设,直面“全灾种”管理带来的挑战,建设“全域覆盖、分级汇聚、纵向联通、统一管控”的数字应急管理体系,打造防汛防台、安全生产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场景,横向归集27个市级部门、纵向对接省级部门,共享数据143.5亿行,提供相关领域数据专题服务功能1514.9万次,实现数据高效共享;迭代安全生产数字监管新引擎。拓展前端物联感知,升级视频AI算法,承接应急管理部大模型创新试点,截至目前,已扩展视频监控汇聚能力至50万路,迭代视频算法分析至18类,治理点位场景标签67000余个。
家住浙大求是新村的陈奶奶是一位孤寡老人,由于年事已高、听力不济,煮菜时忘了关火,还好家中的烟雾传感器及时发出报警声,提醒陈奶奶第一时间关掉了天然气,并在随后赶到的工作人员帮助下第一时间解除了险情。
经过对历年安全事故的分析和区域安全风险隐患趋势的研判,西湖区将全域安装智慧电感、智慧气感、智慧烟感(即“智慧三件套”)和电梯智能阻车系统等智慧物联感知设备作为利民安民的重大举措来抓,认真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并着力在实用管用好用上下功夫见成效。该区在孤寡独居老人户、残疾人户、沿街商铺、商场超市、生产企业、出租房、学校、医院等具有用电用气用火安全风险的住户、单位和场所,全覆盖安装“智慧三件套”14万余件,使1300余名群众免于事故危害,挽回经济损失1800余万元,真正使末端的风险隐患感知有了触角。同时,在全区90个住宅小区988幢高层住宅安装电梯智能阻车系统2314部,有效降低了居家充电引发火灾事故的概率。
在“智慧三件套”的基础上,西湖区持续迭代开发“1+10”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平台,着力解决好“预警”这一安全风险管控的核心问题。其中的“1”,即一个管控平台;“10”,是将消安卫士、台汛卫士、巡安卫士、企安卫士等10个子场景逐步跨接到管控平台,使不同场景的风险隐患信息即时通过管控平台预警,提升预警能级和处置成效。与此同时,平台将对各场景逐步建立指数算法,按权重形成综合安全指数,以量化手段即时评估和衡量城市安全状况。根据不同卫士场景的安全指数,测算出各镇街的安全风险管控力指数,用绿、黄、红三色进行赋色预警,与基层治理有效衔接,为指挥决策和风险防范提供可靠依据。
余杭区搭建“城市CT智治平台”,形成以“全面体检+重点复诊”为核心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模式,构建更有韧性的城市安全生态;同时,加快推动应急消防融入“141”基层治理体系,在余智护杭平台添加“应急消防”跑道,探索安全隐患分级分类监管基层实践,纵深推进基层应急消防能力现代化建设。
钱塘区突破传统监管模式,创新使用物联网手段,搭建“民匠有约”平台,集人才数据库、动态用工池、物联网远程设备监管、企业特种设备用工数据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突出生产和劳务实用性,解决安全监管难题,对电气焊等特种作业劳务、招聘难的痛点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搭建企业与特种作业人员供需双方的桥梁……
安全稳定的环境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题中之义。杭州定不负“安全发展鼎”的褒赞与期许,以“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扛鼎之姿,着力强基固本、致力长治久安,稳稳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石,持续推动“八八战略”杭州实践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