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重塑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教育培训-自主检查-服务指导-告知执法-举一反三”链式模式,压紧压实“四方责任”。今年来,全区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亡人数分别下降9.1%、10%,各级督查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数量同比下降76.7% ,整改闭环率达100%。
一是谋划“一件事”,“单级监管”向“多级联动”转变。构建“过关机制”,重塑顶层流程。印发《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常态化工作机制》,明确“企业学习培训自查、属地指导服务检查、部门专项执法督查”的“过关式”运转机制,细化22个部门及属地宣教培训、告知执法等5项重点举措和11项具体工作,责任按归口落实,治理情况纳入安全生产和消防管理目标责任制评价,定期通报晾晒。建强“安全队伍”,夯实中坚力量。配齐基层执法力量,12个镇街均配置2人以上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履行专人专岗等硬性工作要求,1163名基层执法辅助人员通过岗前考核、持证检查。开展3个月执法攻坚行动,局10名执法人员分片下沉镇街“手把手”教学,统一标准化办案流程,开展案卷评审指导,确保执法质效,违法行为查处周期全部压缩至30天内,平均时间压缩55%。探索“数字赋能”,探底监管触角。打造基层应急消防数据中心,在“余智护航”平台增设基层应急消防应用模块,入库监管全区16.1万余家经营主体,实现对象管理、隐患整改等6大功能,针对重大、较大等4类风险企业,拆解检查层级及频次,由平台周期向专委、属地智能分发巡检任务,处置反馈状况一键上传,在线闭环。目前应用已分发任务6批次,流转处置事件1.5万件、闭环率99.8%。
二是督导“一件事”,“被动整治”向“主动治理”转变。紧盯“关键少数”,压实主体责任。组建高温金属熔融、涉爆粉尘等行业联盟,以镇街为基本单元,将课堂搬至车间一线,组织企业间“互查互评”安全风险。目前已开展联盟活动60余场,参与企业800家次。试点打造安管员吹哨小分队,引入即时激励机制,以奖金激励企业员工报考“注册安全工程师”、竞聘企业“金牌安管员”,目前已覆盖规上及一厂多租企业167家。着眼“关键点位”,广泛精准指导。依托大模型技术开发“余小应”助企服务平台,整合安全生产领域数据资源1249条,以AI交互为企业定制答复。上线专家公益咨询室、“安知·益企说”直播间等助企服务9项,同时为全区3000余家重点监管企业建立用户标签,政策通知指定推送,重要消息“有送必达”。截至目前,“余小应”已服务企业3.5万次,提供智能问答3122条,专家咨询96次,开展助企直播10场,受众1.1万人次。做好“关键优化”,丰富增值服务。推行“告知式执法”,以电话渠道预先通知企业执法时间、检查事项和检查方式,引导企业在期限内加强自查。对违规企业落实“三书同达”,实行“行政处罚—合规建议—整改修复”闭环执法管理,对满足最短公示服务期限企业,一对一指导线上修复流程,实现信用修复“零次跑”。今年以来,已查验企业300余家,下达“三书”325家,帮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100次。
三是监管“一件事”,“多头督办”向“完整链条”转变。构建“黑白名单”,突出整治侧重。依托区安委会“1+16+N”的组织架构,统筹各专委、行业主管部门根据企业行业类别、事故频次等形成企业安全生产“黑白名单”,依法差别化制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每月对5%重点监管对象整治提升,镇街、区级执法部门上门指导,推动企业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今年以来,已整治重点企业1296家,解决危及群众的重大安全隐患189处。优化“清单管控”,规范检查标准。形成有限空间、危化品使用等领域5类专项检查表,梳理41个重要及121个一般检查事项,并附上对应的检查依据、法律责任指引,为执法人员厘清检查方向;明确镇街41项安全生产检查事项、36项赋权及委托执法权限,网格员8项简易排查事项,理清职责边界。今年以来,共开展“厂中厂”、电气焊、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等7类专项检查,立案查处388起,其中镇街立案比重超80%。拓展“分类模式”,高效协同闭环。分类建立重大、督导和一般“隐患清单”,一般隐患定人定时定责、督导隐患“一案一策”严格销号管理、重大隐患依法部署“关、停、拆”整治,落实“双改双验双闭环”工作模式,即企业主改、镇街监改、专委核验、安委抽验,确保整改闭环。今年已专项检查常见低级风险32轮,整改一般隐患14.5万条,315项省市区督查问题已由专委跟踪查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