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萧山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紧盯“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扎实开展各项防汛工作,不断完善迭代“1833”联合指挥体系,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力量保障,凝聚防汛合力。截至10月15日出汛,辖区防汛防台形势平稳有序,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有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
一、完善体系建设,提升应急能力
一是迭代“1833”体系,优化响应程序。修订完善“1833”联合指挥体系,制定并印发《萧山区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方案》和《萧山区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高等级预警叫应操作细则》,规范短临期间叫应叫醒机制,细化操作流程,截至10月15日,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32次,叫应叫醒防汛责任人7360人次。
二是修订应急预案,细化责任分工。充分吸收近几年基层防汛体系建设和“1833”指挥体系等制度成果,进一步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各镇街、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根据上级预案,高效协同、精准施策,修订部门防汛抗旱职责15个,同时,结合基层应急消防体系建设,进一步细化明确镇街、村社具体职责30 余条。
三是完善风险清单,深化人员转移。入汛前,全面摸排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人员情况,建立准确、详细的自然灾害影响转移人员清单,为科学、高效组织人员转移和应急救援提供坚实基础,共梳理出6镇30村1658人,进一步提高精准应急救援底数。主汛期期间,300家避灾安置场所全部开放,设置临时避灾点231个,提示7家网约车平台、76条渔船、357所学校、520余家企业、608处建筑工地盯紧“五类”人员的管控,妥善完成5.9万余人风险转移。
二、加强隐患排查,巩固防御阵地
一是聚焦隐患点位开展安全检查。对水库、山塘、堤防、水闸、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和城市易涝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筑工地、桥梁等进行全面排查,累计出动1.3万余人,检查点位1.2万余处,排查整改678处隐患。加强对隐患点的巡查监测,在重要时节安排人员全时做好点位监测和巡查管控,台风“贝碧嘉”登陆前,着重对4场大型活动场馆进行防台隐患排查,确保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置,保证活动安全组织。
二是聚焦履职情况开展防汛督查。联合区防指主要成员单位开展防汛督查,围绕基层责任落实、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基层体系建设、应急预案编制、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避灾安置场所建设、村级防汛防台形势图编制和公示、标识标牌设置、受影响人员排摸等内容,逐项检查基层防汛体系,抽查基层责任人知责履职情况,现场查看村级防汛防台形势图、隐患点或危险区警示、应急物资储备,“八张风险清单”管控情况等内容。截至9月30日,共开展2轮全覆盖防汛督查,发现问题隐患28处,全部落实整改。
三是聚焦应急物资开展提质升级。不断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水平和标准,下发《关于开展全区防汛防台应急物资和大型设备排摸统计工作的通知》,梳理防汛防台物资镇街级127522件、村社47654件,部门及下属单位295514件,“三大件”“四小件”34858件/套,全区防汛防台进一步掌握应急保障物资底数。统计梳理挖掘机、推土机、排涝车等大型防汛抗台设备1337台/套,有效做好防汛应急处置装备保障工作。补齐短板弱项,全区配备卫星电话81部,实现镇街全覆盖,努力营造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体制健全、机制完善、标准规范、符合实际的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局面。
三、夯实人员基础,提高防汛意识
一是居安思危,加强应急演练。联合临浦镇、楼塔镇、进化镇等镇街开展包括城市内涝抢险、水库抢险、堤防抢险、人员转移等内容防汛演练,提高协调配合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截至10月15日,共组织开展防汛应急演练35场,参与人员1500余人。落实镇街综合应急和消防救援队22支,可出动人数1181人,社会救援队伍16支,可出动人数1289人,一梯队最大可出动人员290人,冲锋舟艇64艘,抽水泵130台,567个村社1.6万人应急突击队伍汛期进入应急备勤状态,在重要点位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有效实现快速排除隐患。
二是多元传播,加强宣传教育。把握“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10·13”国际减灾日两个时间节点,联合卫健、司法、消防、交警、红十字会及社会救援组织开展2场广场集中宣传活动,通过展板陈列、现场科普、观看视频、发放资料等方式向现场群众科普,共发放防灾减灾宣传册5200份,制作横幅430条,展板90块,宣传品2430份,通过网络宣传3300余次,短信8万余条,为提高民众防汛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聚焦核心,加强培训协作。建立防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防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截至10月15日,共召开联席会议5次。组织基层防汛责任人参加减灾业务培训,围绕“1833”联合指挥体系、隐患排查整改、避灾安置场所日常使用管理,抢险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等实际实用课题,不断提升基层防汛责任人应急处置能力,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型培训4场,培训人数110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