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4个常态化普查评估省级试点区之一,西湖区建立普查评估体系,加强普查数据管理,深化普查成果应用,持续推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行业部门常态化灾害风险调查以及日常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衔接促进,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常态化普查评估提供“西湖经验”。
一是建立常态化普查长效模式。构建西湖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常态化普查评估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定型组织架构;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编制方案及技术规范,根据常态化更新对象类别编制6类技术规范;制订常态化普查评估工作机制,明确普查成果的更新范围、更新责任主体、更新周期、更新方式及工作流程,确定常态化更新保障体系。按照各行业部门和乡镇、街道工作分工,开展常态化普查业务培训及数据更新操作流程专题培训,明确调查流程、技术要求和成果形成。
二是落实常态化普查评估工作。走访调研社区实地情况,对社会组织减灾能力、应急避难场所、社区减灾能力等调查类别的灾害属性信息进行变更调查,新增工矿企业、内涝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类别。变更调查指标、新增调查类别形成西湖区常态化普查评估技术规范,确保普查数据的精准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分别两批次开展更新采集数据外业核实,记录反馈核实疑问数据。已完成普查数据更新1183条,公共服务设施数据400条、政府减灾能力数据249条、基层减灾能力数据218条以及重点隐患数据316条。
三是深化常态化普查成果应用。围绕基层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社区减灾能力常态化普查将调查指标划分为基础信息、灾害管理能力、灾害备灾能力、自救转移能力四大类,细化调查风险评估能力、应急物资储备、公众避险能力和转移安置能力等多项信息。根据各社区评估结果及实际调查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措施,督促各社区有针对性地提升减灾能力。围绕基层应急物资储备不足、救援力量单薄、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弱等薄弱环节,从人防、技防和智防着手,结合未来社区建设,数字赋能健全基层防灾减灾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