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 刘向伟
7月19日,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宣布原定于今年举办的杭州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举行。目前,亚运会、亚残运会的56个竞赛场馆已全面竣工并通过赛事功能综合验收。
赛事的精彩绽放,离不开安全护航。浙江省杭州市应急管理系统以“数据协同治理”和“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借助“城市大脑”强大优势谋划建设应急系统,以科技赋能杭州应急管理改革攻坚、打造全国数字应急先行区,努力为这场“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筑牢防护网。
实行“四统”方式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近年来,杭州市应急管理局围绕“条抓块统见实效”,加强全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统筹县(市、区)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全市应急管理数字化改革项目备案机制,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前,该市共有5个县(市、区)承担省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试点。
“市级牵头县(市、区)分建项目,统一立项、统一可研、统一招标、统一验收的‘四统’方式得到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发改委、财政局的高度肯定。”杭州市应急管理局科技与信息化处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该市丰富应急管理数据资源池,数据相互归集、调用部门从11个增加至21个,共享数据达到95.31亿行数据,近半年接入39.7亿行数据,超总数据量的三分之一。该市在梳理、分析、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应急管理信息资源目录,提供相关领域数据专题服务功能600万次,实现数据高效共享。
“最近我们打算在竞赛场馆外区域,按照‘智慧消防+高位火点监控’模式,安装8个高位火点监控摄像头,全天候监控场馆及周边范围内火灾情况。”杭州市萧山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赛事主要举办地,萧山区承担了不少亚运会竞赛场馆的安全保障任务。
为进一步加强智慧设备应用,提升竞赛场馆消防保障能力,萧山区通过高位火点监控摄像头搭配其他消防监控设备,构建全覆盖的智慧消防系统,实现火警现场全态势感知、秒级预警、多级联动。同时,该区积极推广智能充电桩和联动式独立烟感报警器安装,全面提升消防安全智能化水平。
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亚运安保平台项目则按照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可视化要求进行建设。该平台以GIS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新技术,努力形成“数据采集自动化、物联数据标准化、单位管理精准化、分析研判智能化”的消防信息化支撑体系和“一体化、全覆盖”的亚运安保工作体系,全面提升亚运安保工作中的社会火灾防控能力、社会单位管理能力和重大安保管控水平,形成“安保指挥调度灵活化、安保资源汇聚智能化、火灾防控排查社会化、安保力量调度可视化、安保任务调派场景化、预警事件感知自动化”的安保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云端大脑”介入
精准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近年来,杭州市借力“城市大脑”,构建了“全域覆盖、分级汇聚、纵向联通、统一管控”的数字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应急管理底数清、风险清、动态清,能监测、能预警、能处置。
“丰潭路与龙宇街交叉口发现一处明显积水点,请区应急管理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西湖区交警大队会同三墩镇人员立即到现场进行处置!”
…………
这是在杭州市应急管理局的指导下,西湖区依托新开发的“台汛卫士”平台开展2022年防汛防台应急演练的场景。
“台汛卫士”平台作为该区的“云端大脑”,按照“前端顾得全、信息收得全和分析看得准、预警发得准、任务分得准、复盘复得准、督查督得准”的标准进行建设,实现全区应急资源集中掌控、水雨情预警预测分析研判精准可靠、应急预案责任清单到人,启动响应后能够一键直达、应急响应全流程追踪留痕无死角,监督预警全流程在线展示。
本次演练以“台汛卫士”平台为“大脑”,该区防指各成员单位及各镇街为“躯干”,村(社区)基层防汛责任人为“手脚”,通过“线上+线下”“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检验了西湖区横向多部门协同,纵向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的组织指挥体系,全方位提升了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建“智能化二道门”系统
构筑全流程监管防护网
“‘智能化二道门’很实用,员工只要从这个车间跑到另一个车间,警报就会立刻响起,让人的不安全行为马上得到控制。”浙江鼎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元晓对该系统赞不绝口。
“智能化二道门”系统是由钱塘区应急管理局牵头,督促指导辖区内危化品企业接轨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努力打造的智慧化系统。企业员工进入厂区前,通过刷脸加刷卡的双重识别后,系统屏幕上便会记录人员的移动轨迹,显示其实时位置、停留时长等。
为促进企业建立长效机制,杭州市应急管理局要求企业对“智能化二道门”及门禁系统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施完好、信息准确;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落实专人管理,加强日常检查与考核。
“智能化二道门”系统是杭州市应急管理系统危化品监管工作向数字化探索的缩影。下一步,该局将依托“应急智治一体化平台”,有效整合危化品企业监测监控、危化品运输车辆、“智能化二道门”等数据,建立“一企一档、双控预防、动态指数”的监管模式,打造“数字治危、靶向监管”的新模式。
打造应急救援圈
实现应急指挥高效协同
“1分钟响应、3分钟出动、5分钟处置,这是‘135快速响应圈’;15分钟协助实时在线,这是‘15分钟协助圈’。”西湖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西湖区,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其由区级综合性消防救援队、镇街级综合救援队、应急消防服务站、社区级应急救援队、微型消防站串联在一起建成,24小时在线,一有情况,迅速出动,快速处置。
这支队伍依托西湖区11个镇街的数字化综合指挥中心——应急体系的中枢“大脑”,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及时掌握各地信息,形成统一指令、统一路径、统一受理的指挥体系。截至目前,该队伍已处置险情6300余起,平均抵达时间为4.35分钟。
与此同时,钱塘区的“15分钟应急救援圈”建设初显成效,按照“事发后1小时、力争30分钟内”的信息报送要求,加强应急救援热线和110报警服务平台、区总值班室联动联通;按照“人人都学、人人会用”工作原则,强化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场景应用,确保应急处突动态省市一键共享。
“在应急指挥方面,我们依托应急指挥专网、卫星、直升机、布控球、单兵设备、应急指挥车等,构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杭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市依托应急指挥大厅,视联网组会实时会商、事故现场音图回传、视频监测动态获取、各业务指挥系统整合接入,构建“多业务终端支持”和“领导主屏驾驶”的多席位运作指挥模式,实现应急指挥高效协同、快速反应。
(载于《中国应急管理报》2022年7月25日第1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