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防汛形势愈加严峻。去年以来,富阳持续深化全区一体化极端天气灾害短临预警分析应用系统建设,优化短临预警、一键指令、抢险救援等六大功能场景,实现区-乡-村-网格员四级串联、多部门横向协同的联动格局,构建极端天气灾害全过程全链条防范应对机制。
一是细化预报颗粒度。通过数据拉取、数据推送、接口调用等手段,打通系统壁垒,在线实时汇聚气象、山洪、地灾、内涝等8类预警数据。同时,提高预报预警颗粒度,短临极端天气预警由区预警细化至重点乡镇预警,山洪和地质灾害预警由全区撒网式预警改为风险点一对一预警。目前,已向各行政村发送山洪、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115条。
二是提高预警精准度。加强城市内涝、小流域山洪预警应用深度开发,基于AI视频智能分析算法的城市内涝短临预警系统,改造单一雨量预警向雨量和水位综合预警模式转变,目前完成12个城市内涝积水的视频在线AI视频图形对比分析预警及62个水位监测站试点改造。通过加密监测站网和建设气象雷达等技术手段,提高短临极端天气灾害预警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目前已完成安顶山气象雷达设备建设安装并投入使用。
三是规范发布机制。构建点对点预警智能发布模块,各类风险点监测数值达到阈值,预警信息自动发送至基层相关责任人和受影响人员。为确保预警“有叫必应” 通过系统电话机器人自动叫应重点防汛人员,四分钟一次直至人员响应为止,形成 “叫、接、应”响应闭环。丰富预警发布途径,从传真、短信、电话,向浙政钉、微信、电话机器人、广播、电视等多种途径全媒体发布,发布对象扩大至受影响区域人员全社会面发送,扫除预警“盲区”。
四是机制再造重塑。出台城市内涝短临响应操作手册、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短临响应操作手册、短临极端天气灾害“五停”工作指南短临、极端天气灾害人员转移工作指南等工作机制,明晰响应分类分级界限,明确不同响应等级下气象、自然资源、水利、乡镇(街道)等部门相应的职责,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叫应、应急响应、抢险救援等全过程应对举措,短临应急机制运行更加快速、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