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上城区应急管理局严格落实省、市相关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和自然灾害及救灾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立足“建好、管好、用好”要求,多举措力推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大提速”,至9月底,已圆满完成既定任务,拓展建设3处区级安置场所,总体建设完成度110%,进一步提升了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一是严格把控建设标准,数量标准再提高。结合社区现有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规划,将避灾安置场所建设与学校、影剧院、会堂、体育场馆等融为一体,盘活区域内可用资源,在完成市级民生实事项目明确的36个基础上,再推进3处大型安置场所建设。以“五个确保”为基准,将帐篷、净水器、淋浴热水器等省里选配标准作为必备项,区级安置场所人均有效安置面积从省标2平方米增加到3平方米,进一步提高安置群众舒适度。将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纳入全区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和上城区各街道管委会重大安全生产问题清单考评,开展避灾安置场所专项督查,及时了解掌握各街道建设推进落实情况,督促按时限要求抓好落实;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和建设评估,及时解决各街道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难点,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
二是加强日常服务指导,提高长效管理效能。明确各街道、社区(村)加强对避灾安置场所的日常管理和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并将避灾安置场所日常管理维护纳入考核,针对梅汛期启动准备工作、自然灾害救助响应和紧急转移,制定职责落实、场所清理、配套设施检查、救灾物资盘点补充、防疫消杀、组织演练等6项具体措施。在灾时严格责任人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转移要求,辖区社区责任、转移企业、场地责任人全部进驻场馆,成立避灾安置场所工作组负责群众转移安置和保障工作,做好群众保障服务。
三是拓展综合利用功能,发挥平战转换实效。根据实际充分发挥避灾安置场所效用,在今年防御台风“梅花”中,迅速启用所有安置场所,共安置人员8659人,有效发挥避灾安置场所民生实事项目作用,转移安置避险群众,保障其基本生活。同时,拓展综合利用功能,将避灾安置场所建设成为“科普宣传窗口、教育培训课堂、文化娱乐场地、应急物资仓库”实现效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