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区县动态
西湖区构建“数字安防区”筑牢城市“数字应急”安全防线
发布日期: 2022-01-11  17:01 浏览次数: 来源:办公室

安全稳定的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更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基石。2021年以来,西湖区紧紧围绕数字化改革的整体部署要求,积极打造全省首个“数字安防”,全力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的感知能力,优化安全风险隐患处置的制度机制,让城市安全风险感知在萌发、预警在事前、治理在初期,全区火灾事故、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起数同比下降44.3%、41.7%,人民群众对事件处置的好评率达99.8%。规范化应急体系建设、数字化应急处置、实用化力量统筹等做法,得到中办调研组的高度评价。

一是部门高效协同,实现数据资源全链化。建成物联感知“一张网”。按“人、房、企、事、物”五大要素,统一全区地址库,统一规范各部门设置,将应急、城管、住建、民政、农业农村、市场监管、规自、公安、消防、交警等10个职能部门物联感知和监控设备的数据信息归集到全区物联感知“一张网”,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化”;将感知数据、处置信息与基层治理“四平台”、镇街一体化智治平台相串联,实现平台数据“全链化”,为有效管控城市安全风险提供支撑;实现风险隐患“一屏显”。开发升级区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平台,将消安卫士、台汛卫士、巡安卫士、企安卫士、瓶安卫士、道安卫士等10个场景同步跨接到管控平台,形成数据集成,使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风险隐患信息即时在管控平台上一屏显示,按需抓取,实现部门平台跨得了、资源信息通得了、安全隐患报得了、风险告警测得了,有效提升风险预警研判、快速防范治理的能力水平;实施安全预警“一指数”。通过10个卫士场景综合计算安全指数,即时评估和衡量城市安全状况,为全区应急处突决策指挥和职能部门精准治理提供可靠依据;同时,用绿、黄、红三色对每个镇街的安全风险情况进行赋色预警,倒逼镇街加大管控力度,增强治理能力,提高防范效果。

二是风险及时预警,实现数字监管全域化。全域安装“智慧三件套”。针对辖区老旧建筑多、电线老化多、燃气用户多以及风险辨识难、隐患排查难、问题解决难等实际,在全区孤寡独居老人户、残疾人户、沿街商铺、商场超市、生产企业、出租房、学校、医院等具有用电用气用火安全风险的住户、单位和场所,安装智慧电感、智慧气感、智慧烟感等“智慧三件套”12万余件,实行24小时在线监测预警。今年以来,共发出预警8.6万余次,有效避免事故险情3033起,其中成功监测并处置餐饮店、老人户、企业等用气险情1290次;全面加强重点领域监测。为有效防范道路坍塌、地质灾害、低洼积水、短临强降雨和亚运场馆及周边、旅游景区、桥梁隧道、森林水库等重要领域重要区域重要部位的安全风险,在相关区域和点位共增加物联感知和监控设备3万余件,切实增强城市安全风险监测感知能力。以防范城市道路塌陷为例,通过自动化的道路信息感知采集,实现道路路面、周边及隐患区域问题的智能化发现、精准化通知、数字化处理、自动化验收等全流程的闭环处置,仅今年已发现隐患并修复221处;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将“线上告警”和“线下处置”紧密结合,督促各镇街认真履行属地责任,通过划分快速响应圈、规范分类处置流程、充实应急处置队伍等措施,保持7×24小时的应急状态,确保每一次“告警处置”都及时高效。以镇街较为重要的住宅安全告警处置为例,今年11月以来,就处置相关告警事件210余例,切实守护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用电用火用气安全。数字化改革后,平均处置时间从1天减少到2小时以内。

三是模式迭代升级,实现体系运行全时化。激活综合指挥体系。针对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给城市安全风险带来的全方位、全维度、全时空治理条件,创新统一高效、指挥可靠、快速协同的“综合”指挥中心,将应急管理、城管、住建、公安、交警等职能部门人员集中办公,及时收集条线信息,形成统一指令,按照统一路径,落实统一受理,使城市安全风险管控有了“神经中枢”“智慧大脑”和“定海神针”;创新长效工作机制。建立追溯机制,通过数字赋能,将多跨事项、多种险情、多态隐患实行全过程、全要素的即时留痕,方便复盘追溯;建立通报机制,定期不定期对告警响应、应急出动、处置成效等方面进行抽查通报,评比“红黑榜”;建立考核机制,从区域城市安全指数、平时通报评比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多维度进行考核,促进各方责任落实,为筑牢城市安全防线、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建设全时应急队伍。围绕全时快速响应处置目标,划立“135快速响应圈”(1分钟响应、3分钟出动、5分钟处置)和“15分钟协助圈”,建立区级综合性消防救援队+镇街级综合救援队+区域性应急消防救援站+社区级应急救援队+微型消防站“五位一体”的全时应急队伍,确保一旦有情况,随时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截至目前,该队伍已经完成应急处置3500余起,平均抵达时间为4.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