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
索引号: 749492940/2021-0456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字号: 成文日期: 2021-06-11
发文机关: 市应急管理局(市安委办) 发布日期: 2021-06-11
体裁分类: 答复 主题分类: 应急,安全
杭州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4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1-06-11  17:31 浏览次数: 来源:办公室

致公党杭州市委会:

贵会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社区综合应急能力建设筑牢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的建议》(第144号)收悉。提案紧密联系杭州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居民避灾自救能力和基层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重要内容的实际,就我市现阶段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基础建设不够合理、智慧化程度较低、观念意识较淡薄等方面的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很好的对策建议。提案的采纳落实,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市应急保障和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开展。经与市财政局、市气象局 等协办单位会商,现提出如下答复意见:

一、当前我市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基本状况

1.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以来,防灾减灾救灾职能迅速调整到位,“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工作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市县两级完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制修订一批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乡镇、街道和社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并及时修订率达100%;部分社区还通过建立“网格”责任分工、预案机制应对、抓好队伍建设等多种手段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等。

2.防灾基础设施不断充实。“上蓄中滞下排”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持续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更加合理,地震监测监测台站“三化”改造全面完成,全市共建成各级避灾安置场所2674个,其中完成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1634个,建有综合性人防应急疏散避难基地9个。

3.防灾减灾保障更加有力。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应急物资预警、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等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面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三级网络建设,建立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多样化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所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都建有防汛救灾物资储备点。全市443个救灾物资储备库中,共储备帐篷3694顶、棉被7988床、折叠床5198张、应急包7403套、应急照明设备1731件及其他救灾防汛物资。

4.防灾减灾科技支撑平台初步形成。借力“城市大脑”建设,建成城市大脑水利驾驶仓、气象数字驾驶舱和气象数字界面以及防汛防台应急联动、城市安全等应用场景,以“一张图”理念全面展示应急管理底数和风险,构建高风险目标视频、物联监测动态感知网络,实时监测、预警、研判、处置城市运行异常事件、高风险事件,初步实现防抗救全周期智能管控。部分社区也将既往灾害信息、城市气候环境信息和区域各类关键要素归入数据中心和信息平台,用于日常灾害监测和预警,不断提升防灾减灾工作的智慧化水平。

5.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高效深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在全国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月、国际减灾日等重要节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七进”活动,积极建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184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231个浙江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

取得成效和进步的同时,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健全。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灾情会商与发布、灾害损失评估等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灾害风险防治业务力量分散,基层防灾减灾力量薄弱,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发挥不够,灾害风险治理整体格局尚未形成,风险水平不清、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智慧化程度较低。应用上智能场景较少,数字化应用不够深入。防灾减灾业务与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合不够,灾害监测预警设施信息化和运维智能化程度不高,防灾减灾数字化应用场景较少,灾害监测数据未能完全转化为数据资源。三是防灾减灾观念意识还待加强。正如提案所述,基层普遍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社区居民亲身经历的灾害性事件较少,难以形成对灾害的感性认识,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居民家庭未配备安全绳、急救包、灭火器等自救设备等。

二、做好全市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对策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市现阶段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基础建设不够合理、智慧化程度较低、观念意识较淡薄等方面的问题,认真吸收提案提出的对策建议,着力从优化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避难(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推动防灾减灾智慧化、强化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重点突破。

1.进一步优化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一是优化完善从地方政府到乡镇街道、再到社区居委会的多级防灾减灾管理体系,通过制订完善《减灾工作制度》《应急救援物资管理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等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资金物资保障、培训演练保障和应急联动机制;二是落实网格化管理。结合社区工作特点,落实“网格”责任分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民情网络组织架构,设立专职灾害信息员,及时准确掌握居民需求及传递信息。定期开展隐患排查以及应急救灾演练,提高基层网格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和专业力量,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指导相关企业、物业公司、居民群众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2.高标准推进应急避难(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经过努力,我市现在共建有避灾安置场所2674个,另还建有部分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是用于应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相关灾难发生时的临时安置。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省厅最新修订颁布的《避灾安置场所建设与管理规范》,按照标准抓好避灾安置场所新规范化建、改建工作。做到“五个确保”,即确保选址和建筑物安全,确保场所内外标识牌、指示牌正确设置,确保场所内救灾物资按标准配备,确保场所内功能分区科学设置,确保灾害发生后能及时提供热食。同时,要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做好新建避灾安置场所的配套设施配置,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必要的安全消防设施、一定的照明和温度调节设施、与场所规模相匹配的物资仓储设施。避灾安置场所内应张贴悬挂有关图片资料,宣传防灾减灾救灾科普知识。加大力度,平灾结合,充分发挥应急避难(避灾)安置场所的综合保障功能,努力实现应急避难(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全覆盖。

3.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智慧化。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在现有杭州城市大脑应急系统的基础上,依据城市大脑的总体规划,结合防灾减灾智慧化、数字化的要求,搭建社区防灾减灾智慧信息化平台,加强政府部门间、政府与民众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二是抓好数据归集。把数据工程作为应急指挥平台基础性工程来抓,统一数据标准、口径、制式,确保数据归集整合路径畅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监测预警等技术,整合大量分散在各部门行业数据,汇聚全市雨量站、水位站、地质灾害风险点、城区桥涵隧道、低洼地带积水点、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库、避灾安置点等数据,打造“多层级数据叠加、多方位监测预警、多维度综合研判”的风险分析一张图;三是优化决策支撑。基于部门业务数据、感知数据、视频数据等,自动关联预案,自动发出启动响应等级提醒,自动生成风险识别一张图,自动识别附近避灾点和逃生路线,提升信息系统的辅助决策支持功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合理的资源调度,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决策分析支撑。对全市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进行清点盘查;对各地处置救援数据进行统计汇总。

4.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一是落实主体责任。明确各级政府为防灾减灾宣传的主体,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相关宣传经费的保障力度,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社区党建及和谐社会创建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二是打造宣传阵地。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节点,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各级避灾安置场所开展典型案例唤醒公众减灾意识活动,重点针对火灾、地震、台风等灾害开展应急处置和避险自救宣传教育;三是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宣传机构和场所,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专题教育等活动和体验,引导社区居民自觉配备家庭安全绳、应急灯、急救包等必要的应急装备,不断提升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衷心感谢贵会对我市防灾减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杭州市应急管理局

2021年5月8日

(联系人:罗庆华,联系电话:8525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