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49492940/2021-0445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文字号: | 成文日期: | 2021-03-15 | |
发文机关: | 市应急管理局(市安委办) | 发布日期: | 2021-03-15 |
体裁分类: | 主题分类: |
避灾安置场所是集减灾、避灾、救灾物资储存等功能于一体,主要用于庇护受灾群众,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建设项目。作为2019年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杭州市积极探索,率先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浙江慧谷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采取有效顶层设计、服务指导、督导整改,实现避灾安置场所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 筑牢制度“奠基石”。为进一步适应防灾减灾新形势,推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杭州市应急管理局、杭州市财政局于2019年10月印发了《杭州市级福彩公益金资助防灾减灾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杭应急〔2019〕15号)。加大避灾安置场所建设政策资金扶持,通过社会招标,委托浙江慧谷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并签订《第三方机构检查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项目合同》,明确检查内容、组织实施等,引进外脑、外力,进一步夯实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基础。
二是抓培训送服务 当好应急“店小二”。杭州市应急管理局以《避灾安置场所建设与管理规范(试行)》标准为基础,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避灾安置场所的标识牌制作、功能分区、配套设施、救灾物资储备以及物资储备协议等进行检查,提出专业意见。截至目前,已检查并业务指导杭州市新建(改建)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634家。同时,每年邀请第三方机构专家开展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实操培训,帮助乡镇(街道)基层灾害信息员掌握政策、熟悉标准,及时答疑解惑,建立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长效机制。
三是加强监督指导 “安全屋”量质齐升。强化避灾安置场所管理是保障避灾点充分发挥效用的重要条件。杭州市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常态化跟进基层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督促建设缓慢的安置点加快建设进度。2019年和2020年,杭州市分别完成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306家和328家,超额完成省厅下达建设任务目标。同时,通过第三方专业力量开展实地检查,2020年共对152家进行现场指导整改,后期跟踪督促122家完成整改,确保避灾安置场所量质并重。
通过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杭州市应急管理局有效解决了人员不足的痛点,加强了对基层避灾安置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和运营监管,实现避灾安置场所“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长效化运作”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