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民生信息 > 安全生产
索引号: 749492940/2020-0455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字号: 成文日期: 2020-12-31
发文机关: 市应急管理局(市安委办) 发布日期: 2020-12-31
体裁分类: 主题分类: 安全
杭州市积极推进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铁拳整治”
发布日期: 2020-12-31  17:06 浏览次数: 来源:办公室

杭州市坚决贯彻落实省、市领导的工作部署要求,以史无前例的决心、勇气和力度,通过快速响应、“双网双片”、摸排整改、全链监管、数字治理、克难攻坚、硬件升级、软件优化等八大举措,擦亮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的“平安底色”,奋力在危化品运输专项整治这场硬战中扛起担当,展现“头雁风采”。

(一)快速响应,全面推进整治。“6·13”事故后,杭州市连夜拟定整治方案,厘清任务清单,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覆盖全市域的两轮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第一时间宣贯省市工作要求,第一时间成立行动指挥部,第一时间制定方案落实责任,一气呵成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持续整治过程中,率先集中力量专班运作,率先坚持每日简报、推动工作,率先推出公示公证、规范流程,率先实现挂靠清零第一车、第一企、第一区,率先印发动态监控岗位操作规范,率先提炼出安全监督检查5大类54项标准的具体做法,凸显了杭州“准备期短、局势平稳、快速见效”的“短平快”式工作特色。刘小涛副省长在杭州第8期简报上批示“杭州市专项整治行动措施实、力度大,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二)“双网双片”,夯实监管责任。杭州市坚持“顶层设计、顶格处罚、顶真作风”原则,锚定“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20字目标,在严格落实区县(市)交通运输部门班子成员担任“监管责任网格长”、企业法人或实际控制人担任“主体责任网格长”的“双网格”责任制基础上,创新推出交通部门班子成员担任“行业片长”、属地分管区长担任“属地片长”的“双片长”责任制,有力推进了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强化了行业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责任共担、不留死角的管理格局。

(三)摸排整改,落实严防严控。根据市铁拳整治行动文件要求,杭州两客一危专班根据前期组织开展的对全市危货企业开展监督检查,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整改、早见效的原则,对整治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形成隐患清单,紧盯不放,明确整改时间、要求和责任人,“一事一办”“专人督办”,确保所有隐患有登记、有措施、有销案;对整治中各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形成任务清单和问题清单,逐项督查,确保落到实处、形成闭环。截至目前,共发现隐患问题568起,已完成整改568起,完成整改率100%。另外,专班落实辖区各部门就危货企业事故及车辆违章情况进行定期汇总并通报,就发现的重点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危货企业及个人严格落实顶格处罚,进一步规范危货市场运营秩序。

(四)数字治理,实施精密智控。按照“现场采集、数据筛选、重点比对、锁定执法、一案双查”的20字原则,推进“杭州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在线管控”平台建设,目前已上线运行。该平台以对企业主体监管责任的“再监管”为核心,可实现“五大功能”:一是数据融合,整合物流管控、联网联控、道路运政、行政处罚等系统碎片数据,起到零散式线索异常联判预警、分离式管控监管业务一站式处置的效果;二是全天候监管,对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实施重点监管;三是部门联动,围绕人车资质、驾驶行为、异地经营等维度进行数据互动对比,从而锁定执法对象,开展交通、交警联动处置;四是精准执法,可精确掌握辖区危货运输企业监管状态,快速发现预警对象,自动形成预警信息、指令任务,进而开展针对性执法检查,提高管控的精准和效益;五是创立了以道路危货运输企业“健康码”为核心的智能监管与服务体系。形成企业“红黄绿”三色码,相关评价在杭州日报、杭州交通官微等媒体向外公示,抄送并引导全市危货生产销售企业,根据三色码择优选取,加速行业优胜劣汰。同时,严格落实黄码约谈训诫、红码停业整顿的严厉措施,明确暂停“红黄”码企业新增运力,并建立完善运力投放与三色码评价的挂钩机制,截至目前,已约谈训诫企业63家、停业整顿企业15家,注销企业8家。以上举措分别获得了王双全副省长与刘小涛副省长的高度肯定与专门批示。此外,积极推进智控平台试点,杭州市于9月22日在建德市启动试点工作,9月26日完成试点区域推广任务,10月中旬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安全码、一单四状态等功能,11月督促危货运输企业按照全路段精准限速监控的要求开展车辆卫星定位监控平台升级。目前安全码覆盖全部危货运输企业和驾驶员,已申领2398人次,其中蓝码2366人,黄码23人,红码7人,无码2人,一单四状态在所有企业推广运用,试点地区建德市危货运输企业全面运用全路段精准管控功能。

(五)全链监管,推动联合执法。杭州市运用“链式”思维,把危化品运输监管主体连起来,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发生“链式反应”。7月13日开始,杭州市交通、交警、应急等部门组成“外省籍危货车辆长期驻杭经营”专项整治联合执法组。8月28日,联合发文建立长效联合执法机制,对外省驻点经营车辆的生产、销售、充装、运输、仓储和使用各环节,采取了由应急部门从严管理企业“充、装、卸”、交警部门从严发放通行证、交通部门从严落实运输区域准入的全链条式执法管理,实现了“全周期、全过程、全要素、全链条”的立体监管目标。

(六)克难攻坚,严打行业顽疾。杭州市抓住机会,借势借力、乘势而上,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按照“清除存量、严控增量、促进转型、长效管理”的总体思路,全行业动员、全“网格化”攻坚,既营造轰轰烈烈、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强大攻势,又做到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公平公正。“两外”方面,通过交通联网联控平台、交警卡口系统、应急危化品事故防控平台等多种渠道,对比GPS数据、卡口数据和企业充装数据,梳理排查全市驻外经营车辆和外省驻杭经营车辆,特别要跟进督查前期清理的94辆杭州市驻外车辆所属企业,防止再次出现驻外经营车辆。目前,全市驻外经营的94辆危货车辆已全部返杭、转籍或在当地备案,整改率100%。“挂靠”方面,根据“铁拳整治”行动文件要求,杭州市立即开展全市危货企业验收复核工作。杭州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委托浙江正大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按照《挂靠清理验收“五统一”核查工作要求》开展审核,对辖区内所有危货道路运输企业进行再核查,12月18日,在各区县(市)均完成验收复核工作后,在杭州交通公众号及杭州交通信息网对全市99家危货运输企业进行了二次公示。综合前期审计部门的复核情况及企业的整改情况,经过各交通主管部门审核验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危货企业99家,危货车辆3203辆,回购公证531辆,已全部通过双网格长签字确认,并经各区县(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验收,所有车辆均已符合“五统一”要求。

(七)硬件升级,促进本质安全。一是全力提升匝道本质安全,目前已完成高速公路匝道安全专项应急提升任务第一批10处、第二批12处匝道改造提升工作,第三批仍在紧张施工中,预计明年上半年全部完成;二是做好停车场摸排核实,全市现有危险货物企业99家,在用停车场113块,平均每企业拥有的场地不到2块,目前建德正在建设专用停车场一处,占地55亩,设计泊位79个,车库8个,面积大约有2万多平方米;三是不断推进智能视频安装,截至目前,杭州市针对原有存量“两客一危”车辆均完成了智能视频安装工作,完成率100%,下一步将针对新增车辆做好相应要求;四是全面推进全市危化品源头生产企业与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数据信息互联工作。截至12月25日,全市完成102家危化品源头生产企业充装互联工作,互联率达到100%;五是开展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车辆罐体基础信息录入工作,危货运输企业通过运政网上服务大厅录入业危货专用车辆的罐体出厂编号、罐体型号、VIN代码、罐体设计代码、罐体材质、罐体容积、罐车装载质量、适装介质、出厂检验机构、出厂检验日期、最新一次定期检验信息(检验机构、检验日期、有效期止)等信息,并同步将对应的罐体合格证、安全合格铭牌和罐体检测报告等图片资料上传。

(八)软件优化,加强素质提升。一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培训教育机制,6月-12月,全市交通主管部门累计开展培训42次,危货企业开展培训745次;二是做好驾驶员安全码申领工作,截至12月25日,全市危货运输车辆驾驶员已全部进行安全码申领,其中蓝码2366人、黄码23人、红码7人;三是加强资质核查工作统筹,组织市管理中心、市交通执法队和各区县市交通运输局根据各自监管责任,成立复核工作组,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开展资质复核工作。并且制定梳理了《资质复核工作方案》等6份材料,进一步统一了核查标准,规范了工作流程和要求。截至目前,14个区、县(市)均已完成,下一步对于资质复核不通过的,按照程序吊销经营许可证,并做好资质复核后续日常监管工作;四是根据《关于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新增企业和运力管理的通知》要求,杭州市对照供需平衡、监管到位、扶优扶强等原则,全面分析本地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产业链、利益链、责任链、风险链,并委托专业机构对区域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市场进行监测,评估市场供需匹配情况。为引导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制定了危货运力发展与安全生产挂钩制度及奖优罚劣实施细则。